南昌民德学校:字时行间抒青云
世间人物,谁都希望,委屈了有人倾诉,难过了有人安慰,疲惫了有肩可依。然而,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幸运。于是,寂寞就成了人生的常态。快乐的人总是相似的,寂寞的人各有各的不同。那么,在学生和老师眼里,寂寞又有几许呢?请欣赏民德学校高一青云班的命题作文——《寂寞》。
寂寞
高一(1)班 熊宇帆
“九十多年了,真寂寞啊!”
这是来自时光彼岸的呼喊,穿越了近一个世纪。而那声呼喊的主人,现在就在我们的身边,静静地、期盼地看着我们。
九十年前,一座小城,一个黝黑的夜晚。城里的火车站,本应寂静下来,结束一天的运作。远方,一声凄厉的鸣笛划破长空,笛声止,哨声起。站台上,一群佩戴红领巾的士兵踏着急促的步子,向江边的渡口集结。空气,令人窒息。几艘木船载着他们,消失在江边的夜幕中。不久后,江对岸响起一阵枪声,灯火通明,方才宁静的小镇,已然成为一座战场,一面新生的红旗在黑夜中格外闪耀。它,勇敢、无畏地指引着前进的方向。
这,就是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。曾经,它的名字响遍大江南北,它是无数人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荣光,它让历经苦难的中国,能够武装自己,在支离破碎的中华大地,插上一面红旗,一面闪耀着五角星的鲜艳红旗。
九十年后,时光的车轮碾过战争。牛行车站,在时间的长河中越漂越远,见证了它诞生的人,已寥寥无几,倾诉那段历史的声音,已弥足珍贵。一段伟大的历史如此寂寞在了时光中,无人可以交谈,无人可以倾诉。
寂寞着,寂寞着,既心急火燎,又束手无策。终了,它再也耐不住性子,逃出了时光的封印,躲进一座火车站----就是九十年前的那座。
在南昌的母亲河----赣江边,绿树成阴。芳草丛现间,一条铁轨在其中蜿蜒曲折,终点处,一座矮屋伫立在江边,这便是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地方,也是南昌起义最不被人想起的栖身之地。不像八一广场的繁华,不像起义纪念馆的热闹,这里少有人问津。百年前的火车头,依旧停在这里,车身下的铁轨上,长满了野草。火车旁不远,写着牛行车站的牌子的小屋,静静地站在江边。百年的记忆,就在这数十平方米的区域上缓缓展现,这是一座百年火车站能告诉我们的东西,也只能告诉这么多了。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牛行车站,在一个如此寂寞的地方,寂寞下去。庆幸的是,这里,成了纪念公园,火车、铁轨、木舟,逾百年的一件又一件事物让牛行车站有了血色,不再那么寂寞,一段伟大的历史,得以生动于天地间。
站在赣江边,背后,是牛行车站。碧透的江水,摇曳着对岸的建筑。侧耳细听,一声鸣笛,划过天际,从远处倏然而来。眼前,忽现一支千军万马,百舸争流,他们面前,火光冲天……
评语:把宏伟的历史框于方寸,把尘封的记忆显于耳边,把恢弘的气势隐于牛行,牛行车站----牛。
寂 寞
高一(1) 班周芳琴
属于夏天的清风徐徐吹过,树叶碰撞在一起,发出短暂的合唱。在一间不起眼的小屋里,她悄悄地、悄悄地将窗户推开一条缝隙,用手接住洒落进来的月光。
她眼里闪着激动的情绪,这天她故意熬到凌晨一二点,就是为了看看自己心心念念的月光。她无比怀念之前无忧无虑的日子,没有暗无天日的小黑屋,没有永无休止的追捕,也没有担惊受怕的躲藏。她不知道为什么,身为犹太人,就要被那些所谓纳粹党捕杀;她不知道为什么,邪恶的世界为什么会在阳光下恣肆生长。明明去年这个时候,她还与伙伴们嬉戏玩耍在明媚的阳光下,翻滚打闹在清新的草地上,抬眼便是蔚蓝的天空,洁白的祥云,可这些都已变成了天边的云锦,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愿望。
前几日,纳粹士兵又来搜查了,抓走了好几个犹太人,其中甚至就有她交好的伙伴。她死死地捂住自己的嘴巴,不让自己痛哭出声。然后把自己缩得更小些,更小些,她没有朋友了。她只能拥紧自己唯一的一本日记本,把它当做朋友,她没敢把每天恐惧害怕的日子记录下来,她像对待一个真正的朋友那样,倾诉着她的不安与寂寞,倾诉着她对亲友的想念,倾诉着她对大自然的渴望。
寂寞包围了她。她无时无刻不觉得寂寞如洪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,让她喘不过气,让她窒息。她甚至想,整天躲在这小黑屋里有什么意义呢?不能迈出一步,不能让任何人发现,不能沐浴阳光,这与纳粹的监狱有什么区别呢?与其被这无休止的寂寞逼疯,倒不如毅然赴死,好歹下辈子还能早点沐浴阳光。
可她不能。
父亲最后沉痛的目光和对丑陋敌人的恨,让她不得不苟活。于是窗隙流过的风,飘飘扬扬撒落下的雨丝,若有若无的青草气息,都成了她对毫无光亮的明日的最大慰籍。白日里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不能踏出这房屋一步,就算只是透过窗户看看,也会被那些为了邀功而眼神变得尖锐几倍的纳粹士兵找到。只有夜晚,寂静无声的沉睡着的夜晚,才能成为她的小天堂。
她把那条缝隙悄悄合上,把那束月光装进心里,枕着窗外细微的夏的交响慢慢入睡。在梦里,她能够奔跑在月光下,她能够奔跑在亲朋好友中间,再无任何不安与寂寞。
点评:作者以独特的视角,把二战时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流于笔尖。小姑娘因失去家人、失去朋友而孤寂,而恐惧。希望能在月光下奔跑,但这好像也是奢望,只能在梦中,从而表现反战的主题。本文描写生动,语言优美,以小见大,首尾呼应。
寂寞
高一(1)班 万雯婷
她,一直都在这儿。
坐了许久,不曾在意时间。她端端的坐着,沐浴阳光,可那双浑浊的双眸里,却没有太阳。似酿着一坛老酒,藏着几分幽深,愈深愈浓……那是化不开的浓墨,却蕴着希翼。
她眼里的画,在远方。
晨时早起,晚间归家,预料中的她,都在。捏支香、点簇火,俯首三拜天,抬手隐墙边。那高高挂起的铁盒,盛着土,捂着香,弥久不散。无数被香灰湮没的签,早已锈迹斑驳的壳,杂着尘灰,隐于市,隐于视,栖身角落……
清早推车下楼,将出门口时,忽的瞥见一抹青灰缓缓走出。我顿了顿脚步,上前问好:“奶奶早。”入耳,是一句“小姑娘这么早啊,学校远吗?”入目,是一张沧桑也捂不住的笑颜,在微暖的秋阳下--缓缓绽放。我随即回之一笑,将车推出大门,道:“还好,十五分钟而已,早就习惯了。”她点点头,又继续摆弄手中的线团,似自言自语地唠叨着:“那还好,还好啊。这毛线呀,都压了几年了,今个儿拿出来,还新着呢,就起了点毛而已……你住几楼啊,我在八楼,最顶上那个,你知道吧……” 我想她心有千言万语道不尽,亦或是找不到那个对的人来倾诉罢。
推车离去,向她告别。路上,风暖暖的,却好似杂着几分愁绪,缠缠着,在心底。
夕阳西下,缕缕青烟从那盛满的小巷中溢出,一缕……一簇……一片……在朦胧的月色里,更显梦幻。她就从这梦幻的小世界里,缓缓现身,向我招手,更像是,向她眸光里闪过的那人招手。
那日,我第一次听见她打电话,手机,是向邻居借的。开口,尽是地道的方言:“怎么样,还好吗?有没有哪里缺了少了?有没有不舒服的?你……快过节了……忙么,又不会回啊……我没事,我没事,倒是你,真的不……回。”对方连说最后一个字的时间都掳走了,忙音早已传完,在这之前的,是一句溢满不耐的“挂了”。可眼前的老人,早已泪湿衣襟。那眸里的一抹,更深了,又似要溢出眼眶的,是它装不下的哀伤和寂寞。静默地,我悄悄转身,轻轻走过她头顶的石梯。
后来一天下午,如往常一样,她,端端地坐着,坐在那儿,灯光撒下,岁月静好。我上前,问好。一向处变不惊的心却在刹那间颤抖--“小姑娘,这么早回啊,你住几楼啊?我住八楼,八楼呢,就这顶楼……你在哪个学校?读几年级了……”明明是一样的问话,明明是一样的微笑,可又觉得有什么悄悄变了,哦,她的背,在我没有察觉的时候又低了低头。
她在幽深的小巷中祈祷,在无“人”的街头寻找,在清冷的顶楼等待……念到青丝不再,忆到眸光不复,捂不化岁月送来的封住心的坚冰。
她或她们,总在繁华或寂静的街头寻那梦中的身影,总从骄阳等到皎月,总投出炽热的目光却换回风吹过的泪水,总希望热闹却身处寂寞。
车水马龙,只一人,一孤灯。
点评:本文以空巢老人为题材,写出了空巢老人身处热闹都市却内心寂寞的苦楚。空巢老人不愁吃,不愁穿,不愁住,愁的是寂寞。作者站在学生的角度,写出了老人虽然外表平静内心深处却异常寂寞的状态,写出了老人的无奈,写出了老人的沧桑。
文章以景衬情,首尾呼应,以小见大。
寂寞
高一(1) 班李瑞彬
他的位置空空,如我的思路,以往还可以在一起讨论题目,现如今,教室里争辩的声音,归于寂静。
“嘿,写什么呢?”他从后面探出头来。我偏过头,正见着他的大脸∶双眸炯炯有神,脸上的痘痘正肆意宣扬着他的青春。他眼睛突然眨了眨,高声道∶“你这道题做错了,绝对,绝对做错了。”哼,我就知道他是会这么说的,毕竟他注重细节的抬杠技术也是我生平所见。
“你看啊,这个图像它x的取值范围……”没错,他又是晃着脑袋欲图动摇他那始终无法动摇的头发了,因为他是寸头,发质又硬,自然无用。记得快毕业时同桌对我说∶“只要他们一看见他在晃头,就知道我们要开始争论了。”
“不会的,就是这样,这个函数它……”“怎么可能,你看……”
这样的争论,至少会持续数十分钟。
每天我都会看到他并不帅气的侧脸,看到他憨憨地摇着他的寸头,听到他粗犷而狂野的声音,习惯了吗?是啊,已经习惯得不能再习惯了。
但是那时,就那么一会儿,我感觉自己的生活貌似突然碎了那么一小块,如夜里那残缺的月,如何也找不到了。
那天,雨下得很急,他的声音比原来小了很多,像梦里的呢喃。“嘿,干什么呢,我那个……”我偏过头。“家里出了点事,得转学了。”
“轰——”似一声惊雷,让我从那个似梦般的话语中回过神来。
放学了,雨还在下,他撑着伞,在我前边走着。这雨,把城市变得朦胧了;这雨,也把我的视线打湿了。好像再无法通过闪烁着迷雾的窗玻璃上看清外界的景色。我欲询问为何,但那么突然的,我们之间被雨筑了一层坚实的石壁。
“嘿,我先走了,明天……你要记得多刷题喔!”他努力将自己的嗓门拔高,却似乎变徵之声。“嗯,再见!”我好像被悲伤塞住了喉咙,难以发出话来。他的脸在说话时已经转向我了,只是奇怪,再见不清他的侧脸。
自那以后,难以寻到能像他那样讨论题目的人,后座的人也再不会将头探出。
他就这么走了,在教室里持续了两年的声音,便这么终了。这青春我不再敢去挥霍,我害怕到最终又是换来一杯寂寞。
后座空了,我的心却被填满了。
点评:本文从生活中的离别写起,表现了“我”与同学之间因为学习而结成的深厚友谊,写出了因离别而产生的寂寞心情。
文章结构完整,首尾照应。语言比较生动,文中多处用到比喻、拟人的修辞手法。
寂寞
高一(1)班 叶睿阳
“日以尽矣,荆卿岂无意哉?”
听罢,骤然间,荆轲的心,又变的冰冷。他怎么也想不到,自己终究,逃不过寂寞的魔爪。
他生而坚毅,身怀绝技,胸中大志无处可施,空有一腔血,却只得孤芳自赏。国家有难,安能不解?风中,倍感寂寞。
惆怅,焦急,集于一身,太子一声令下,终得报国之机,他似乎望见了那个在朝堂上巍然清冷的自己—一个真正的荆轲。此时,他的斗志,正熊熊燃烧,那原有的寂寞,也随之消散。
刺杀,是结束一人的生命,同时能为国分忧。他心念的只有国家安危,自己的生命,已弃之远矣。他懂恩情,太子丹,不只是其恩人,荆轲更将他视为知己。这世上,危难时能想到荆轲的人,荆轲怎么会不以生命相许?
他踏上了征程,携着最利的刃,怀着最坚定的心。拿好地图和礼品,满身的决然。他只缺一位帮手,一位真正的猛士,临行等待之时,当他听过太子那句话后,怒,愤然而起。
心中,原来的火焰顿时灭了许多,他本以为太子丹是自己的交心朋友,怎奈自己只是被利用,只是完成任务的材料罢了!他意识到这点,他觉得全身发冷,他感到异常的寂寞。
仅仅是寂寞吗?不,这里面夹杂了多少年的辛酸与不甘,汗水和泪水都凝结在他的额头。堂堂男子,不可欺!曾经的孤独,在流逝的易水河旁化为寂寞与怅然,这水流旁似乎只有一人,独自对抗世界,无人明白他骨子里那份的勇毅。
他在喧闹的送别中启程,却是寂寞地离开。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”悲怆的歌声中,唱出了无尽的惆怅,身旁的助手,视若无人。他静默地走向秦宫,一路上无人言语,因为荆轲感受不到旁人。只是一人,去迎接挑战。
殿上,只是一人先走进,只是一人说秦王,只是一人......。他明知无法成功,却仍然奋力追赶秦王。他放不下脚步,即使是只身一人,永远的孤单英雄。荆轲,临死前,一人靠在柱上,笑骂秦王。他又带着寂寞的笑容,一人,死去了。
他是刺客,身怀匕首,走上刺杀的道路;他又算不上真正的刺客,他输了,只是输给了寂寞。
荆轲,你是寂寞的行者。生,无父母;死,有悲壮!
点评:作者以“荆轲刺秦”为描写内容,选材独到,构思新颖。荆轲是孤独的,寂寞的,他的寂寞来自太子丹对他的不理解。
作者起笔就引用太子丹对荆轲说的话,表现了太子丹对荆轲的怀疑和不满,既拉开了荆轲刺秦的序幕,也埋下了刺秦失败的隐患。主体部分以近乎独白的言语写出了荆轲刺秦的思想轨迹。在荆轲的内心深处,孤独萦绕。荆轲,你是寂寞的行者。
教师下水作文:
寂寞
公元1906年7月6号,也就是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年六月初六,浙江绍兴周家正在为其大儿子周樟寿举行婚礼。在当时看来,这场婚姻不过是一对新人普通生活的开始,然而却是历史上一个女人寂寞一生的开始,悲剧一生的开始。
婚礼完全是按旧的繁琐仪式进行的,周樟寿被安装了一条假辫子,从头到脚一身新礼服。周家族人知道,周樟寿是喝过洋墨水的新派人物,估计要生发一场争斗。于是,排开阵势,相互策应,准备七嘴八舌地让他就范。然而,让他们想象不到的是,司仪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,就连她母亲也觉得很异常。
花轿来了。从轿帘的下方伸出一只中等大小的脚,这只脚试探的踩向地面。然而,由于轿子高,没有踩到地面,绣花鞋掉了,一只被裹得很小的脚露了出来。原来,新娘听说新郎喜欢大脚,因此穿了双大鞋,里面塞了很多棉花,以此讨新郎的欢心。没想到刚上场就败露了。这似乎预示着她以后一生的寂寞。
一阵忙乱之后,鞋又重新穿上了,姑娘终于从轿里出来。她身材不高,人很瘦小,一套新装穿在身上显得有些不合身。在族人的簇拥和司仪的喊声中,头盖被揭去了。周樟寿这才第一次打量比他大几岁的新娘。她面色黄白,尖下巴,薄薄的嘴唇使嘴显得略大,宽宽的前额显得略凸。新婚当天,周樟寿独自进了书房。第三天,他就去了日本。
新娘在新房里寂寞地等了一夜。她努力做着各种各样的猜想,眼泪不停的流。她不知所措,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。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女性,没有文化的女性,在这场婚姻中,她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地位。从结婚那天起,她的命运就和周家联系在一起。然而她名义上的丈夫似乎与她无关。痛苦对双方都是重创。周樟寿说:“她是我母亲的太太,不是我的太太。她是我母亲送给我的礼物。我只有赡养的义务。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。”
在更多的时候,她只能等待。呆在一个无声的角落里,望着其实不属于自己的东西,在麻木和苦笑中寂寞地度过一生。在更多的时候,她就像一只蜗牛,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,爬得虽慢,但总有希望爬到墙顶。这只可怜的蜗牛不停地在墙上蠕动,艰难缓慢却满怀希望,期待着自己的温顺和虔诚可以感动上苍,期待着有一天能爬上坚硬而冰冷的墙头,期待着自己能够坐在墙头观赏花园里的胜景,期待着能收获婚姻庄园里的爱情。
可是,女人失望了。直到周樟寿逝世,她也没有等到那份原来属于自己的幸福。她终于也没有了耐心,1947年6月29日凌晨,她孤寂地离开人世。她离去的时候很寂寞,身边没有一个人。临终前,她流着干涩的泪说,希望死后能葬在先生之旁,她想念先生,也许那时,她不至于寂寞。
她在这个世上活了69个春秋,孤独而寂寞的度过41年的漫漫岁月。她的寂寞不属于她个人,这种旷世的寂寞只能属于那个时代。在她的人生悲剧中,所有人都没有错,错的是那个时代。